2025年1月26日,DeepSeek发布R1模型,因其性能比肩OpenAI的o1模型,低性价比,并且由中国团队开发并开源而爆火。
第一点,主流平台的审核机制
如今的DeepSeek经过各种模型“投喂”,用上联网功能都会从网上那些已被收录的文章中挑选拼凑。其中不免会含有虚假内容或者灌水文等等。主流平台如今日头条、微信公众号等已经有了多维度检测系统,如果直接引用AI编写的文章不进行审查和修改进行发布,会被识别为“低质量”文章。
第二点,生成文章的内容质量
- DeepSeek对事实真实性缺乏辨别能力,可能编造虚假文献、数据等,会错误引导作者,这需要我们要对文章进行严谨的考察。
- DeepSeek目前回复风格过于格式化,大多数都是固定词汇,有存在与其他使用DeepSeek用户内容雷同的风险。
- 对独特观点和情感共鸣方面欠缺,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信息,没有对行业背景和人性关系的复杂程度思考,若直接引用只会增加网上没营养文章的数量罢了。
4.利用DeepSeek生成的代码大部分都能运行,但是,很容易出错出现BUG,新手小白慎用。
第三点,创作能力退化的风险
过度依赖AI写作会导致我们的原创思维萎缩,逻辑推导能力弱化,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致命的。
总结
DeepSeek是新型工具,方便快捷,能节省我们很多时间,但是也需要我们正确的运用。我们要学会把DeepSeek或者其他AI工具当成辅助工具,而不能把它当成主体来依赖。
3 comments
DeepSeek我觉得它特别会编,我之前想看看它能不能调用联网工具,给它了一个gothub仓库的链接。结果它就照着仓库名字自己编出来了一大串介绍。幻觉有点严重
没有营养